浩瀚蒼穹間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們,自古以來,無不汲汲營營於擺脫與生俱來的窮苦宿命,或者認命走完無力左右的人生,終其歷程或許平淡無奇、或許猖狂、甚而壯烈...但總有無奈。 

先人 陳俊乃是於中國清朝乾隆年間,自福建同安渡海來台。[同安---北接泉州的安溪縣和南安市,西南邊緊鄰漳州市長泰縣,南部和東部分別是廈門市的集美區與翔安區。同安境內的地形相對廈門市其它行政而言,較為複雜多變。整個區域內的地形呈西北高、東南低的趨勢。區內有丘陵、平原和海島。] 清康熙48年(西元1709年),有泉州府同安人-陳賴章得到官方的墾照,前來台北平原開發,開啟了漢人拓墾的第一頁。鹿港靠岸,登陸後選擇定居月眉並以務農維生。陌生土地上,渡台祖 他帶領著一家人展開了嶄新的打拼人生,傳承的仍是一脈克勤克儉的高尚美德。 

回溯 渡台祖之所以移民來台,推測原因可能為福建沿海人口多而耕地少,或是,即便辛勤勞動換來的代價也僅是勉強糊口罷了,因此,自從鄰里間傳出〝臺灣開墾特好康〞的風聲後,因為福建與台灣的距離頗近,於是,不少有抱負有理想的沿海居民,都希望也能到臺灣開拓一番新天地。 

老人家他懷抱著改善一家子經濟與後代子孫美好將來的遠大夢想,等待時機成熟的那年終於啟程,攜家帶眷展開了這段天長地久的落腳計畫,有幸參與了「唐山過台灣」的一頁奮鬥史。

 

此時此刻,我們有緣身處於福爾摩沙-〝台灣〞,這個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分明、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的寶島,實有其脈絡可尋絕非偶然。

 

將歷史軌跡拉回到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間,只見當時清廷的官員極度貪腐,致使民不聊生終究引發天怒人怨。漫天〝反清復明〞的口號聲中,就足以道盡小老百姓對當時中國政府管理上的諸多不滿。後來,鴉片戰爭、太平天國、八國聯軍、義和團、中日戰爭…接踵而至,那是場既荒謬又可怕的戰亂年代,悲情的國度裡,上演的盡是兵荒馬亂的衝突戲碼,無力招架的小老百姓置身其中,人生充其量也只是配合著跑龍套,前途茫茫無以為依。終於,封建社會終結於渴求民主的時代浪潮中,滿清滅亡。

 

時光荏苒,台灣人的幸福可是得來不易呀!

 

你我現今身處於享有民主人權的土地之上、呼吸著新鮮又自由的空氣,多虧當年 渡台祖先們睿智的決定,帶領大夥兒提早踏出了正確的腳步。

 

滄海桑田一路走來,後代子孫們躲過了見識恐怖、多災多難的顛沛流離,也才得以見證到此刻的幸福。

 

尋根旅途中遙望光榮的背後,又豈可遺忘那一段段不堪回首令人步步驚心的歷史歲月?!

 

 

 

2013/3/9 ◆ 台灣反核全民大遊行 ◆

 

日本東北---那裏的風光明媚、人文歷史悠久,加上居民純樸有禮,讓造訪過〝奧之細道〞的我至今回味再三依然印象深刻。但是,自從2011年3月11日發生了規模芮氏9的超級強震,進而引發超級大海嘯後一切豬羊變色,美麗天堂頓時被抹化成鬼域。最是讓人掛心的---昔日那一張張親切善良的笑容能否復見?

311日本東北大地震,那一天,殘忍的畫面透過攝影鏡頭被重複的播送到千里之外,全球無數人口親眼目擊---萬名無辜人命正遭受洪水吞沒或是隨波逐流,電視機前,膽小的我更是心驚膽顫…,為畫面裡正往死路裡頭開車的人們捏把冷汗卻愛莫能助。

讓人擔心的狀況不僅於此,之後又傳來福島核電廠爆炸正陷入輻射外洩的緊急危機當中,然而,日本官方對岌岌可危的〝怪獸〞居然束手無策,災區居民也只得被迫棄家中牲畜於不顧並從此遠離家園。「生離死別」---其痛難以言喻呀!

天災頻繁---是生活在日本那塊〝不安定〞土地上的人們不得不接受的宿命。為了防範於未然,他們對建設的態度自然是以不負「日本第一」為目標使命必達。但在如今看來,即便再如何的仔細與謹慎結果終究印證了---「世上沒有百分之一百安全的事情!只是時間發生早晚的問題。」 (等台灣有真正像樣的馬路再談什麼叫"安全"!!)

面對自然界驚人的破壞力,人哪能勝天? 「不怕一萬,只怕萬一!」同處地震帶上的台灣,眼見近在咫尺的前車之鑑,又豈是位高權重的某人說了句:「盡力」「放心」就可阻擋?! (高官退休之後,有能力到〝很大〞的國家安享晚年,而我們呢?!)

遙想當年渡海來台的祖先,賦予給咱們延續至今的幸運,是否依舊能夠繼續? 難以想像哪天,若是寶島台灣和日本一樣也〝犯了太歲〞 情況會有多悲慘!(保險理賠有用嗎?!)生活在小小土地上的我們,真能得到祖先的庇蔭逃出生天?

「民主」、「民權」、「民生」---在自由台灣早已生根發芽,並與呼吸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。21世紀,台灣非封建社會中的---「皇帝一個人說了算!」古人〝認命〞的苟安對現代人而言實屬消極,核能既會威脅咱們全部身家,更不希望代代相傳的族譜就此寫上最終回,所以,今天我們當然有權力走出來,為下一代及自己挺身發聲,當政者豈能漠視。

 

「昨天,祖先都能。 今天,我們為何(核)不能?!」

 

 

2007年松島行(愛吃蝦味先的海鷗三劍客)  

暢遊日本東北「松島」,難忘那些愛吃蝦味先的可愛海鷗

 

 

 

臺灣移民的歷史

以下文章引用網址:http://subtpg.tpg.gov.tw/web-life/taiwan/9608/9608-14.htm

(本文節錄自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之《臺灣史十一講》,作者係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戴寶村)

--- <節錄文章,本人略作編輯>

  

1683年,清朝康熙皇帝派施琅帶兵攻打臺灣,東寧王朝鄭克塽投降(鄭經次子,鄭成功之孫)。 

起初,康熙皇帝對於將臺灣併入清國版圖毫無興趣,以為「臺灣僅彈丸之地,得之無所加,不得無所損」,朝中大臣唯獨施琅力排眾議。施琅呈奏章---〈恭陳臺灣棄留疏〉與康熙皇帝,建議:「將臺灣併入版圖不致增加中央的財政、兵力負擔,此外臺灣又更可做為中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屏障。」 

1684年,康熙皇帝終於接受了施琅的提議,將臺灣正式編制為福建省轄下的臺灣府。 

 

【清治前期,對台灣的治理態度消極】 

滿清治臺初期的首要考量乃以治安為重,於是對移民台灣的內地子民制定了嚴厲的禁令與規定。(頒布限制渡臺禁令:規定有渡台證件的男子才准到台灣,並嚴禁偷渡。然而福建、廣東兩省的沿海居民因生活困苦,為了尋找生計,不得不顧禁令,仍然冒險偷渡到台灣從事開墾,使得移民人數不斷增加,產生了男性人口多於女性的不均衡現象。) 採取班兵制、禁止築城(易於對台用兵,便於管理以防止臺灣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發生動亂。)

西元1721年(康熙六十年),臺灣發生驚動京城的「朱一貴事件」,藉由風向潮水,滿清官兵順利進入安平港口,進而攻進台南,便是由於台南並無城可攻,所以只花了十餘日便已占領。但倘若台南當時有城可守,則雙方勝敗難說。  反向推論,若於事件發生之前台南官兵若是已有城可守,眾多滿清官員又豈會一敗塗地的逃往澎湖?如臺廈道梁文瑄、同知王禮、台灣縣知縣吳觀棫、諸羅縣知縣,都因為擅離職守而被處死刑。滿清既不准許築城,也就不用堅守之地,但卻對這批人處以極刑。究其原因,就是滿清對自已派赴來台的官兵所產生不信任下的處理。)外,尚有禁止台灣人當兵、更嚴禁私製武器組織會黨。也對台灣頒布封山令,將山地區域規畫為原住民部落,限制漢人進入,亦不許漢人與原住民通婚

 

 

 【經過英法戰爭,清朝末期對台灣態度趨向積極】
西元1871年,琉球船員因颱風漂流到了台灣南端,被牡丹社原住民殺害,之後,日本人藉機派兵登陸台灣,與原住民大戰於石門,此役稱為「牡丹社事件」。
 
 

清政府於是派出欽差大人--沈葆楨到台灣辦理海防,並向日本交涉退兵事宜。 

沈葆楨在台一年內積極展開建設,奠定了台灣近代化的基礎。 

  1. 為增強軍事防禦力量,在安平等地興建砲台。
  2. 奏請解除渡台與封山禁令,還在大陸沿海設「招墾局」,鼓勵內地人民來台開墾。
  3. 奏請修築自北、中、南通往東部的道路,以促進內山與東部的開發、鼓勵漢人入山開墾、推動原住民教育。
  4. 於恆春設縣築城,增設台北府,使台灣的政治中心逐漸北移。 

(一)大清帝國的渡台限制 

福建省、廣東省人口多耕地少以致生活不易,加上距離臺灣又較近,且臺灣的經濟條件也不錯,因此吸引不少人選擇到臺灣來另闢新天地,以尋求較好的生活環境,故偷渡至臺者甚多。但是,滿清政府對於兩省來臺移民,卻採取限制及禁止的措施。 

18世紀前期的臺灣還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地方。當時臺灣原住民族群生活方式乃以漁獵及遊耕為主,尚無水田稻作的技術。因此,先行來臺的廣東、福建移民,回故鄉就放話:「臺灣好賺食 」、「種一冬,吃三冬」、「臺灣錢淹腳目」。 

在沿海居民尚未大量移民來臺之前,這番話讓大家初步了解到臺灣是個可以實現夢想的地方。 

福建地方在宋代以後,其實,就已經有人自泉州港口頻繁出海,或從事海外通商貿易、或以捕魚維生。

臺灣海峽阻隔臺灣與福建(距離僅180公里),順風的情況下若以帆船從福建航行到臺灣,行程僅需一天一夜。 

 

清領臺灣後,雖解除過去對鄭氏政權的海禁封鎖,但基於安全考量,對於人民渡海來臺限制嚴格。 

頒布「渡臺禁令」1683年之後,渡臺者必須先取得原籍地方官的「照單」(許可證) ---如同現在的護照,並經臺灣海防同知(臺灣府最高武官)許可;不得攜家帶眷;由於廣東常為海盜淵藪,還禁止廣東地方的人民渡臺。 

此等規定顯然不符合民間的期待,亦不利於臺灣的發展,因而引發許多弊病,釀成不少悲劇。 

清代,臺灣海峽間偷渡的風氣非常盛行,那些經營載運偷渡客生意的人,在當時被稱為「客頭」。某些沒有良心的客頭,一招攬到偷渡客後,就隨便派艘破船將他們送出海,屢屢發生沉沒事故,或遇海難而死。更有些客頭將偷渡者,在還沒有抵達臺灣海岸,或是才到海岸就叫他們下船,結果,不是被溺死在海中,就是陷入海砂泥淖中沉陷亡命。

一心來臺的漢人移民,他們冒了千辛萬險渡過了黑水溝,內心其實交雜著期待與惶恐,所以,反應在一句話上:「唐山過臺灣,心肝結歸丸」,說明了當時移民者萬般無奈的心情。

從大陸渡海來台絕非一帆風順,很多人因遭遇海難、抵臺後水土不服,亦或與當地的原住民發生衝突,遭遇原住民出草、 獵頭,於是喪失生命… 。臺灣俗語道:「六死、三留、一回頭」,也就是說,當時移民臺灣的人,幾乎是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存活率,進而定居下來,大多數人常因故不幸死亡,也有極少數人則是迫於無奈重返大陸,放棄在台的生活。同一時期也有人選擇移居南洋,「過番剩一半,過臺灣無得看」。意思是說:去南洋「過番」的人,尚有五成的存活率;然而到臺灣的人大多命運未卜,只剩下寥寥幾人有幸存活。

渡海來台也有例外。嘉慶9年1月25日,有個叫彭瑞瀾的人要帶九名家人老弱婦孺到台灣,因路途不熟,商請羅亞亮帶路,並言明大小船資、付費方式、不含路途中之食用等約定,特立「帶路來台切結書」作為證明,一經官府蓋章批准後即予通行。由此證明海禁政策並沒有徹底執行。

西元1684年~1790年,採取較為嚴格的禁止與限制

西元1790年以後,放寬鬆些。 

西元1875年之後,真正開放。[此時,臺灣西部以及東北角的宜蘭地區,早已住滿了來台拓墾的漢人移民。] 

 

臺灣西海岸的港口非常多,人民往來既方便也頻繁,清廷為利於管制往來的人民於是設立官吏、兵員於開放指定地點:台南-府城,中部-鹿港,北部-八里坌,作為檢查中國大陸與臺灣人員往來及貨物出入的指定港口,而這三座港口我們稱之為「正港」。台灣有一句話稱:有抽稅或非仿冒品的進口貨,就叫做「正港ㄟ」。 

(二)福佬、客家,分漳泉

西元1926年,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曾對臺灣漢人作了一次祖籍調查,調查結果:福建人佔了總數的83.7%(泉州人佔45%,漳州人佔35%)、廣東人則佔15.6%。其因為福建距離臺灣較近,而廣東稍遠 

【居住地分布上】 

來臺的泉州人大多生活在西南沿海一帶、漳州人近內陸地方,而廣東人則居住在丘陵地、靠山區域,花蓮、臺東也有廣東移民。 

在臺的客家人的語言主要分成兩種: 

一.惠州府海豐、陸豐話(桃園縣的觀音鄉與新屋鄉);二.嘉應州四縣話---梅縣、興寧、平遠、長樂(平鎮市及中壢市、龍潭鄉)。 

客家人有很多常見大姓,如:詹、彭、邱、徐、鍾、羅、古、劉、范、宋等。 

「福佬客」:彰化的田中、永靖、花壇、芬園、田尾、員林及雲林縣西螺、崙背等鄉鎮,原本來有很多客家人,但因為彰化平原的主要族群是福佬人,於是,身為少數族群的客家人,也就被福佬化了。另外:宜蘭有很多紹安客。 

福建省西北部汀州府的永定縣,有很多的客家人移民臺灣,稱為「永定客」。如:前總統李登輝先生,他們的祖先就是從當地移民到臺灣三芝的。 

「陳林滿天下,剩的給狗咬」: 足以形容「陳」為臺灣最大姓,而「林」姓為次多,排名次序為:黃、張、李、吳、王、劉、蔡、楊,稱為臺灣十大姓。 

也有一些地方,大姓很集中,如:「社頭蕭(狷)一半,二林全是洪(紅)」,諧音戲謔用以比喻彰化縣社頭鄉、二林鄉居民同姓比例之高。而雲林縣則大多姓「廖」。 

這些漢人移民因其祖籍地的關係互相牽引渡海臺灣,到了臺灣之後,當然也就影響其分布範圍。 

(三)移民社會初期的「羅漢腳」 

年輕男性移民或偷渡來臺後,因為男多女少故成家不易。既沒成家又無能立業的男子,當時的他們居無定所以致落魄到四處遊蕩(流浪漢),常見他們就睡在廟中的羅漢腳旁,故而被稱為「羅漢腳」。後來,「羅漢腳」僅用以形容一直沒有結婚的人。 

然而,現代因社會快速變遷導致未婚人士變多,如此輕視、瞧不起、不禮貌的用語,對於有學識的文明人而言多已不用。

 

「娶一個某,較好三個天公祖」、娶著某大姊,較贏坐金交椅」:因為移民在臺結婚實屬不容易,不得已若是娶到比自己年紀大的女性,就只能自我解嘲了。說明娶到年紀大一點的妻子,也是一件很幸運的好事。 

「紅柿上樹頭,羅漢腳目屎流」:紅柿秋天才能成熟,紅柿一旦上市那就表示冬天快到了,冬天一到農曆春節也即將來臨,「有錢沒錢娶個老婆好過年」,對當時的羅漢腳而言,心中鬱卒可想而知,豈不流淚。 

「有唐山公、無唐山媽」:「渡臺禁令時期」初期,來台開墾的只有壯丁,眷屬無法跟著前來,台灣自然沒有唐山媽。(就像現在人在大陸經商的台商一樣,老婆及家人守在台灣,老闆為了賺錢卻得經常往返兩地) 另一說法:從唐山來的男移民,稱為唐山公,娶在地女原住民後,她的身分當然不是唐山媽。 

 中國樂山大佛

樂山大佛猶如守護者般坐鎮四川岷江邊,集千年風霜於一身的祂,自古即需承受顛沛流離進而惆悵無比,老百姓們滔滔不絕的禱告吶喊  

arrow
arrow

    Jas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